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世界信用组织
3.4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
一、建立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1、及时发现风险;
2、对风险进行控制。
二、建立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要全员参与。风险识别与控制是全局性工作,必须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才行。
2、要注重日常识别,并增加全体员工的风险识别意思。即:全体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识别各类风险。
3、要深度挖掘,要真正的识别出单位的各类风险,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能搞形式主义。
4、对于识别出的风险,要有对应的控制措施,如有必要,这些控制措施应制定相应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
5、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是单位实施诚信管理的中心环节之一。
三、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的参考样本
***股份有限公司风险识别与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识别和控制来自单位内外部的各类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全部工作人员都应参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工作。
第三条如有必要,公司应为控制风险制作有关的制度文件或作业指导书。
第二章 风险的识别、报告与控制
第四条科、班、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各科、班、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填写《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然后交于科长、班长、主任,科长、班长、主任应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每个员工《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尽量发现尚未识别的风险,并对控制措施的科学性进行审议。认为《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须要改正的,责令相关人员改正。通过审核后,科长、班长、主任应作出科、班、组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根据控制措施的情况,须要制定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起草协作文件与作业指导书,然后连同各个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一并上交给部门经理。(注:在该公司科、班、组属于同一行政层级,在行政部门称为科,在生产部门称为班,在运输部门称为组。)
第六条部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部门经理接到下属各科、班、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后,应召开本部门会议,研究和讨论部门所辖科、班、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与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科学性、必要性与合理性。认为《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须要改正的,责令相关人员和部门改正。部门经理根据部门职责和会议讨论情况,写出本部门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连同科、班、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工作人员《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一并交与主管的副总经理。
第七条副总经理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副总经理接到所辖各部门《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后,应召开所辖部门会议,研究和讨论部门所辖各部门《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科学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和内部消耗。认为《风险识别与控制表》或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须要改正的,责令相关人员和部门改正。副总经理根据部门职责和会议讨论情况,写出本人工作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连同其他《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一并交与诚信管理委员会。
第八条诚信管理委员会收到《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后,对《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然后写出审核意见,并对所有《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将《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交与总经理。
第九条总经理收到《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后,应召开总经理特别办公会议,由副总经理、各个部门经理、诚信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对《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和协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的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讨论。认为《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须要改正的,责令相关人员和部门改正。
通过审核后,按诚信管理文件制度进行签发。涉及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的,报董事会审议后签发。
第三章 重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更新
第十条定期识别与更新。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每年于元月10日左右定期进行一次,程序参照本制度第二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不定期识别与更新。
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识别风险并向上级报告。对于可能发生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风险,应按《投诉建议表扬信息快速反馈制度》向公司最高层报告。
第十二条重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更新后,应更新《风险或控制措施表》。
第章 责任追究与奖惩措施
第十三条违反制度第*条的工作人员,将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性质与情节严重的,将记入违规人员的个人诚信档案,或者进行公开投诉或公开曝光。
第十四条违反制度第*条的工作人员,将给予降级的行政处分,性质与情节严重的,将记入违规人员的个人诚信档案,或者进行公开投诉或公开曝光。
第七章 记录
第十五条本制度使用的记录有:《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七条本制度由信用管理部负责解释。
附件1《失信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表》略
上述内容摘自《打造诚信单位——ICE8000诚信管理》(方邦鉴著,可以免费使用,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