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转型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两大方面的任务:一是随着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二是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需要支持、组织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组织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第一方面。
“十一五”时期,我国已进入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攻坚阶段,这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这里,需要我们深入研讨的问题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特定背景下,伴随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民间组织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政府转型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出了两大方面的任务:一是随着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二是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需要支持、组织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组织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第一方面。而现实的情况又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既是政府转型对民间组织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面对第二个突出矛盾,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从这一基本现实出发,“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攻坚有两大目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什么说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为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里,做三点初步的分析。
1.我国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为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出了现实需求。国际经验说明,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几年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以超常的速度增长。有专家估计,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快。二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很快,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三是广大农民在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潜在的公共需求逐步变为现实需求。由此我们看到,近几年我国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全面凸显出来。这样一个特定背景,既为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机遇。适应我国公共需求发展的大趋势,应当鼓励并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
2.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凸显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正在形成,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逐渐扩大。由此,社会治理主体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社会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实行全方位的直接管理,相当部分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也可以从政府的职能中分离出来,以形成多元广泛的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格局和有效的公共服务社会责任机制。
3.缓解公共服务的供求矛盾需要民间组织的参与。当前,我国在就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公共服务的供给面临严重的不足和巨大的压力。在当前的改革争论中,有人把公共服务方面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归于市场化改革。我认为,这个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是市场化改革本身的问题,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单纯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其次,市场经济本身也有其缺陷,突出表现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失灵。客观地分析现实生活中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和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既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严重滞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公共需求的变化,还难以承担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因此,在加快政府转型的同时,还需要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广泛地参与公共服务。
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
当前,我国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以不久前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假药事件为例,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不能不说与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安全责任方面的严重缺失相关,而市场监管及卫生医药安全属于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目前,这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是说,“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此外,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中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以使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功能互补、力量互动,形成合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两者共同唱好“公共服务”这台大戏。
1.政府与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是因为,第一,民间组织在某些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服务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民间组织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不仅有利于填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某些“空白”,还有利于社区的公共治理。第二,民间组织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使政府的公共政策更贴近现实、贴近百姓。第三,由于直接面对社会、面对老百姓,因此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成本低、效率高。
2.从我国的现实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公民社会比较成熟的国家,其民间组织更多地在教育、公共医疗、慈善、扶贫和环保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在我国,民间组织同样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筹集了19亿元,兴建8000多所希望小学,使200多万辍学学童重返校园。目前,我国的环保组织有2768家,从业人员共22.4万人,这是我国环保的一支生力军,应该充分利用。在扶贫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2006年4月,政府首次提供财政扶贫资金给6个民间组织用于村级扶贫项目。此外,民间组织可以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直接相联的公共安全方面发挥提供信息、协助参与监管等重要作用。只要政府采取鼓励、支持的相关措施,民间组织就会在参与公共安全中起到政府部门难以起到的作用。由此,可以避免某些事件的发生,并形成公共安全监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3.要注重并发挥民间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缓解利益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当前,由于我们缺乏各种利益群体有组织、有理性地表达自己具体利益的机制,导致了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与当地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充当一方利益主体的代表有直接关系。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在我国社会矛盾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利益博弈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组织,有利于通过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来和平、理智地解决社会矛盾,以化解社会冲突;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的互动,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合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三、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与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强化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是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即加快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体制。这其中,既有政府转型的问题,也有民间组织角色定位的问题。下一步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中央对地方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这其中,要解决好政府与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体制机制互联问题。就是说,必须明确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把它排斥在体制之外这涉及到相关法律、体制和政策的调整。
1.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除了《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之外,民间组织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程序性法规,对公民结社行为的实体内容还缺乏系统规范,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此外,目前我国民间组织的审批注册制度与双重管理制度安排,从实践来看也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发展,这使获得注册的民间组织的总体数量还比较少。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的民间组织只有2.1个,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5,只相当于美国的1/40和法国的1/90。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这种状况,同建设和谐社会是严重不相适应的。
2.把事业机构改革与民间组织发展结合起来。事业机构改革,需要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实际需求。我的看法是,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方案设计没有出台前,事业机构改革不宜全面推开,搞不好,在实践中难免以“减少开支、缩减人员”为目标。若是这样,这个改革难以达到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的新目标。如果能够把事业机构改革置于整个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框架下统筹设计安排,例如把一部分事业机构转型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这项改革就有可能为建立我国的公共服务体制起到重大作用。
3.以政社分开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现代社会,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是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与民间组织不是简单的管理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协商关系、合作关系。因此,要把政社分开作为政府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给具备条件的民间组织。由此,在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取长补短的平衡关系和合作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推动力和合力。
(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