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1009-6043(2008)05-0022-04
改善黑龙江省信用环境吸引产业资本流入
张锐强,孔微巍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 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资金引入状况并不乐观。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它投资总量偏小;投入到第二产业比例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极小。信用环境不好,到2006年吸引外资在全国仅仅排名为19名。必须大力改善黑龙江省信用环境,要加强信用相关立法与执法,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道德治理,加快信息透明度建设,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加大吸引产业资本流入力度,进而推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造。
[关键词] 信用环境;产业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B
黑龙江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等优势,这是吸引内外投资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完善程度低等问题,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限制了其引进资金的质量和水平。黑龙江省应该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黑龙江振兴的重大举措,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吸引国际国内的产业资本投资到黑龙江来,以加快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造。
一、黑龙江省产业资本流入现状比较
(一)我国内外资变化趋势和特点
1.内外资企业主要行业分布趋同。从行业结构看,内外资经济都顺应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大力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的30个行业中,内外资经济各有七成左右的资产总量汇集在资本、技术密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0个高新技术产业或重工业中。
2.内外资经济地区分布趋同。从地区分布看,外资经济的集中程度很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很小。外资主要投向内资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仅广东、江苏、上海3个地区,外资经济规模就超过了半数以上。
3.近年来,中国内资工业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效率在不断提高,但综合效率水平仍逊于外资工业企业。外资对投资环境的选择比内资更有优势,产生了引导国内投资的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它投资额(DFIandOther)各省份对比分析
黑龙江省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它投资从总量上看偏小,吸引外资额的排名一直在全国20名左右徘徊,吸引外资的规模也只有江苏,浙江的十分之一多点,在全国31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来说属于吸引力较弱的省份(见图1),即使在东北地区,其吸引外资投资的规模也只有辽宁省的三分之一左右(见图2)。而从外商投资增长率看也偏慢,近年稳定在18%左右,没有加速的趋势(见图3)。
(三)黑龙江省产业资本流入状况描述
由图4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始终占极高的比例,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极小,使黑龙江耕地和农产品加工方面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对第三产业投资仅在2005年放大,表明黑龙江经济处于“轻纺工业-重工业”阶段,重工业对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注:2001年对第三产业投资突然放大由于统计科目变化引起)。
近年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已经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装备制造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原材料工业附加值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确立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但至今没有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互补。农业优势没有明显发挥,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过短。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再就业压力仍较大、重化工业能耗较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接替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等一些影响长远发展和振兴进程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资本投入。
二、黑龙江省信用环境对产业资本流入的影响
(一)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现状评价
1.ICE8000TM国际信用监督体系公益性信用评价。ICE8000TM国际信用监督体系是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和国际诚信企业协会颁布的在全球范围内通用的信用评价、信用监督、信用信息传播、专业人员资格认证的系列标准。ICE8000TM族标准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诚信和降低社会经济交易成本而发布的。各省信用积分依据ICE8000信用信息库的有效数据为依据,计算标准为:(1)本地区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地区企业、其他组织(不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不含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无明确失信者的加1分。(2)本地区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地区企业、其他组织(不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不含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有明确失信者的,每条加2分。(3)本地区以外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地区企业、其他组织(不含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与个人(不含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黑名单信息,每条减4分。(4)针对本地区企业、其他组织(不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不含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有效公开投诉信息、有效内部投诉信息、有效信用预警信息,每条减4分。(5)针对本地区的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国立医院、学校等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负面信用信息,按上述一、二、三、四计算标准的500倍进行加分或减分。(6)(7)(8)(9)按本地区内现有通过ICE8000体系认证的国家机关的总数、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总数、A级以上(含A级)的国家机关的总数、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总数,各加1000分、500分、100分、50分。(10)按本地区内现有的ICE8000信用机构总数,每个加800分。
黑龙江省2005-2006年信用排名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黑龙江省2005年信用排名是全国最后一名,2006年上升为第19名,但这不能说明黑龙江的信用环境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因为从总分来看,黑龙江的信用环境是恶化的,尤其第五项“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国立医院、学校等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务人员的负面信用信息”被扣分很多,第十项连续两年的得分都是0,第十项代表了民间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情况,由此可看出民间信用中介在黑龙江发展状况较差,整个社会对此的重视程度较低的,这也是造成黑龙江省信用环境不良的原因之一。虽然在上表中第一,二项分数有所增加,但第三项并没有下降,这说明受政府影响的新闻机构在公布企业不良记录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因此还有待加强媒体的作用,培育出全省人人重视信用的环境。
2.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2005年11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推出《全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该报告依据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框架,确定了如下9项用以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通过这九大因素构成的框架,采用了非结构化评估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对全国291个地级市的金融资产质量、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若干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依据以上九项内容的评测报告给出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03年和2004年的金融资产质量的评分、各年份的排名以及该排名在两年之间的变化:2年中,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福建、江苏等省(市)始终排名前六位,而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江西等省则始终排名后五位;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经济相对较落后的省、区的金融资产状况始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的位次却并不靠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共有19个的位次在两年间发生了变化,变化面达到61%。黑龙江在“全国省、自治区和自辖市金融资产质量测度排名榜”上始终名列最后。
(二)黑龙江省吸引产业资本流入的信用因素分析
1.借贷资本对黑龙江省信用环境的影响。在各商业银行都在加强风险管理、全国的金融资产不良率稳步下降的背景下,黑龙江省的企业违约情况却呈增加趋势。据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课题组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在中国地区(省)不良资产比率排名中为倒数第二,不良比率达到了35%,截至2005年6月底,黑龙江省贷款企业逃废银行债务3181户(二千万元以上的逃债企业52户),其中很多企业借资产重组、破产、兼并、承包等逃废债务,截至2006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应收未收本外币利息共计23.2亿元。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多家银行被总行确定为信贷高风险区,特別是黑龙江省企业在省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逃废债务问题非常突出。黑龙江是资金短缺省份,而信用危机使企业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2.黑龙江省信用环境对产业投资的影响。2005年黑龙江省企调队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了各行业、各种注册类型的108户外来投资企业,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2%的外来投资企业认为黑龙江目前总体投资环境很理想,并且在投资环境诸因素中,外来企业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前三位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地理位置,前三位中没有对信用环境的认同。在对社会经济信用程度评价中仅有8.3%企业表示非常满意,有高达13.9%企业表示不满意;更有高达22.2%的企业对中介市场的完善程度表示不满。而影响这些企业增加投资的信用因素:一是政府信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反映引资政策落实存在两头急、中间慢的现象,执行部门有时不按政策办事,不按已下发文件办,仍要履行审批手续,缺乏监督机制。二是市场信用差。企业反映市场上存在不公平竞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拖欠货款、合同违约等问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三、黑龙江省吸引产业资本流入对策
(一)法制治理——加强信用相关立法与执法
法律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强有力的保障。黑龙江省应该加强地方法规的完善,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施合理的政策措施进行产品质量、生产流程、经济主体资质等方面的检查和监督、进行评比和实施奖惩等的治理措施与方法。要明确法律责任,在立法中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违法责任追究,震慑失信违法行为,使失信违法者得不偿失。同时对某些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对这种行为提供协助的相关人员和机构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威慑机制,对于己经有金融违约的企业实施多方面的限制。目前,《黑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经进入立法程序,相信通过此举能够使我省的信用环境得以改善,加速产业资本流入进程。
(二)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道德治理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的道德准则作基础。道德规范建设实际上是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道德规范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集合由无限集合变为有限集合,从而对一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可以进行稳定的预期。政府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对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社会共同信念的形成,以实现社会的道德治理。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诚实守信方面的道德教育。由于社会或组织的道德信念平均值与接受信用道德教育的程度高度相关,因此,黑龙江政府应推动和组织宣传、文化行政部门以及新闻媒体根据黑龙江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宣传推广守规则、讲信用的先进典型,揭露和谴责严重的恶意逃债行为。
其次,政府部门应通过其控制的宣传舆论工具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构建一整套非正式的约束机制,促进社会共同信念的形成。具体来说,要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大力营造一个对机会主义行为实施社会歧视的舆论环境,鼓励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提高进入门槛直至实行准入限制,加大这种违约行为的社会成本。
第三,培育黑龙江地区信用主体的声誉意识和声誉资本。在契约理论中,企业的声誉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企业出于未来收益的考虑,具有保护维持其声誉的动机。培育信用主体的声誉资产与声誉意识是建立声誉机制的关键,而良好的声誉机制又会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声誉资产价值越高,不讲信誉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信用主体的声誉意识也就越强,反之,在一个大家都讲信誉的社会里,声誉资产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具体配套措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对守信者的激励机制,如通过黑龙江政府实施合理的优惠政策,使信用主体认识到讲信誉带来的收益会远远超过其成本,形成信用主体讲信誉的激励,从而培育和积累起他们的声誉资本。二是通过法律手段的应用和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声誉法规体系,使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超过其收益,使守信者的声誉资产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
1.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信用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授信主体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就越大。完善黑龙江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市场透明度,就是通过公开企业的资信状况,执行市场认可的评价标准,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租金,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价格的失真和扭曲,迫使市场中资信状况差的参与者退出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行政立法的形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畅通信息供给渠道,建立高效率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2.实施信息的行政治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政府治理的强制征信拥有着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政府强制机制的信息较为全面和真实;二是节约私人部门非生产性的支出。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性优化与治理系统,政府治理中有一个极为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国家强制征信制度。目前,国家强制征信体系建设正在缓慢进行,黑龙江有必要先行建立省级强制征信体系,补充目前国家强制征信体系的缺位。
(四)加强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
信用中介组织主要包括专事审查企业贷款资格和资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等在私人信息市场提供信息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中介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对交易者进行资格认证,监督违约行为,传递信息,调解交易纠纷等,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克服在交易者只碰一次面的情况下易产生囚徒困境问题。由于严格有效地监督,能够一定程度地顺畅市场交易秩序,有助于社会信用的成长。但由于一些原因,不但在黑龙江省,而且是在全国某些信用中介组织操作缺乏规范性,甚至助长了不诚信和欺诈的行为。这些中介机构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市场润滑功能,反而更加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借鉴美国的信用管理协会的成功经验,社会信用中介组织一定要在政府或所专门成立的信用管理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之下,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信用行业监管部门的情况下,黑龙江省应成立一个信用管理的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以保证这些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现出客观与公正。同时,要杜绝政府和企业与这些行业之间的勾结,保证中介机构独立执业。并通过其行业条例等来促进私人信息市场的充分竞争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公朴,于春晖.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海云.透视中国制造业中的外资经济[J].北京市统计局设计管理处,2007,(7).
[4]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王仁.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呈现“双高”[N].经济参考报,2006-02-23.
[7]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董润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