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良知鉴定与劝善常见问题解答
一、什么是道德良知?答: 道德良知,是指人类在活动中形成的良善的行为规范,它存于社会,又存于人的心中。 道德良知的内容包括以下二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是道德良知底线内容,是道德良知的最低标准,是每一个人、单位、地区均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拒不遵守道德良知底线的组织或者说违反道德良知底线的组织,应当予以惩诫。
(二)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良知高尚内容,它可以包括高于道德良知底线的、人们对真善美等人类普适价值的所有追求。人们对道德良知高尚内容的理解、践行会有各种差异。除非有契约,人们不能强迫他人追求和践行道德良知高尚内容。对于自愿追求和践行道德良知高尚内容的,应当给予奖励。
人类的道德良知,同时也是人类主观上对[人类普适价值]的追求与维护。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除了正确的道德是非判断之外,有道德良知的有时被误认为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有时会被误认为有道德的。人们不应以[行为人成败]作为道德是非的标准,也不应以[法律或国家力量或风俗习惯或人数多少]作为道德是非的标准,而应以[行为人是否违反人类普适价值]作为道德是非的标准。
无论法律和制度多么完善,它只是向完美无限靠近,却永远无法达到完美。客观上法律和制度总会存在瑕疵。[人类的道德良知]会弥补法律和制度的瑕疵,增进人类的福祉。
二、什么是人类普适价值?
答:人类普适价值,是指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种族、信仰等因素而普遍适用的价值原则,如:人的基本权利至上原则、人的发展机会均等原则、奖善惩恶与奖功罚过原则、诚信原则、利益分配与争端处理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等。
三、什么是正当权益?
答:正当权益,是指一个人或单位拥有的符合[人类普适价值]的权益,该权益无论是否被[某一空间和时间的法律及/或风俗习惯]支持或反对。
四、什么是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
答:权益人有权自愿放弃或以[明示的或默认的]契约形式让渡自已的正当权益。权益人未自愿放弃其正当权益、也未以契约形式让渡自己的正当权益,则他人不应以任何理由窃取或强占或侵蚀或觊觎权益人的正当权益,否则,则属于[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人们可将[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称为[恶]。
五、什么是道德良知底线?
答: 道德良知底线(可简称为道德底线)如下:
人类的道德良知底线,简言之就是[不作恶],具体标准如下:
(一)主观上不故意[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如果知悉自己客观上已[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则真诚的改正及/或道歉。(简言之:不故意伤害他人,万一因过失伤害了别人,则真诚的改正及/或道歉。)
(二)主观上不以损害或潜在损害[其他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去谋求或维护[另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或自己的权益]。(注:市长指派警察冒着生命危险去制止一个暴力犯罪,不属于损害警察的正当权益[这里的正当权益是指:生命健康权],因为一个人选择警察这一职业,就等于用契约形式让渡了自已部分的正当权益[这里的正当权益是指:履行职责时的生命健康权]。再如:银行行长命令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穿工作服,不属于损害员工的正当权益[这里的正当权益是指:着装自由决定权],因为一个人选择银行员工这一职业,就等于用契约形式让渡了自已部分的正当权益[这里的正当权益是指:工作期间的着装自由决定权]。)
(三)在发生冲突[如:战争、民事纠纷等]时,冲突各方主观上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害或潜在损害[无辜及第三人],并对客观上已造成的损害或潜在损害给予赔偿。(注:各种冲突在客观上有时不可避免,但无论冲突本身是否违反道德底线,冲突各方均不应损害或潜在损害[无辜及第三人]的正当权益。)
一项行为符合第一款所述内容,则属于[符合道德良知底线行为]。
一个人或单位或地区决意并真正开始按照第一款所述内容行事,则可认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员或单位或地区。
六、什么是道德高尚行为?
答:在不违反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偶尔、短期或长期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及行动,如果这种追求和行动符合人类普适价值原则,则应鉴定为道德高尚行为。道德高尚行为尤其包括但不限于:
(一)主观上不违反道德底线,并努力追求在利人前提下利已的效果。
(二)主观上不违反道德底线,并努力追求利人的效果,不特别计较自己权益是否受损。
(三)主观上不违反道德底线,并努力追求和践行人类普适价值观,不考虑自己权益是否受损。
七、什么是不道德行为?
答:违反道德良知底线的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尤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列举的行为:
(一)行为人主观上抱有[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目的,并做出了相应的行为,无论客观上其是否获益。
(二)行为人主观上以损害或潜在损害[其他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谋求或维护[另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或自己的权益],无论其是否达到目的。
(三)行为人主观上虽无恶意之目的或甚至抱有善意之目的,但因方法不当而客观上损害了或潜在损害了他人的正当权益,且知悉或理应知悉后仍拒不改正及/或真诚道歉的。
(四)行为人故意利用[法律瑕疵、制度瑕疵、不良风俗习惯],损害或潜在损害他人正当权益的。
八、什么不属于道德评价与鉴定的范围?
答:以下任一情况,不属于道德评价与鉴定的范围:
(一)个人私生活领域的行为、思想或动机;
(二)没有受损害人或潜在受损害人的行为、思想或动机。
九、什么公开劝善函?
一、一个地区的人员对道德底线的坚守与维护,是该地区文明的基础。该地区的文明程度,又对该地区所有人员及子孙的后代的福祉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
二、人的性格不易改变,但人的道德底线可以建立,人的道德可以提升。
三、对于以下情形之一,人们可以启动劝善程序;
(一)相关人员有较高的修养,存在因劝导而向善的可能性;
(二)相关人员因受蒙蔽或一时冲动的原因,作出不道德行为的;
(三)相关人员有机会作出不道德行为,但尚未作出的。
四、 一个不道德行为,如果构成失信行为,则可以按照相应的ICE8000标准进行劝善。如果构不成失信关联行为或支恶行为,人们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劝善:
(一)申请。有关当事人向ICE8000信用机构提出申请,承诺遵守本标准,并承诺遵守诚信原则、道德底线、社会责任底线提交相关证据资料,同时,作出附加良心誓言条款的声明。未经有关当事人申请,ICE8000信用机构也可直接启动劝善程序。
(二)ICE8000信用机构撰写《劝善函》并送达,同时,给予其7日的异议期。《劝善函》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告诫条款。
(三)异议与改正。相关人员提出合理异议或改正不道德行为或放弃作出不道德行为的机会的,ICE8000信用机构应删除《劝善函》。否则,应保留《劝善函》,供特定单位或个人查阅参考,必要时,也可将《劝善函》公开。《劝善函》中告知有告诫条款的,应按告诫条款及时启动惩诫程序。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世界信用组织(W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