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光耀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说,NGO地位比较超脱,他们对一些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提问,可能更贴近于群众,对推动政府解决问题有更独到的作用。
根据学术界对NGO发展的研究,活跃的NGO往往是一个国家形成公民社会的前奏。在中国,官方对NGO的宽容度,也被视作判断政府开放程度的信号之一。
目前,中国一些本土环保NGO的工作遭到地方政府设置障碍,以致有NGO怯于批评地方政策。祝光耀昨天说,上述做法不代表中央或者国家对NGO的态度。
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也需要NGO等公众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祝光耀昨天说,生态被破坏与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等于国民经济的10%。
2005年中国的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国内生产(GDP)总值为18万2321亿元人民币(约3万7000亿新元),经济增长率为10%。倘若据此推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完全被环境遭破坏的代价所抵销。
另一方面,据本报了解,近年来国家在水、空气、土壤资源方面出现的严重污染问题,推动不少知识分子、研究人员、大学生、甚至一些基层农民纷纷加入环保NGO的队伍中。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活跃的NGO形成一道鲜明的风景线。
环保NGO积极参与重大公共事件,监督政府决策,倡导公众影响政府决策,不时与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发生尖锐矛盾。例如,NGO对都江堰杨柳湖、怒江,以及金沙江虎跳峡等水电开发项目的质疑,就曾使上述工程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与争议。最终,地方政府暂缓或调整原来的政策。
祝光耀昨天也说,环保工作的特点决定其需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NGO在这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他说,政府近年对NGO的基本态度是:大力支持,诚心诚意听取NGO的意见,支持NGO人士与组织,并且主动加强与NGO的联系。
他说,一些政府部门完成不了任务,还交由NGO进行。
祝光耀并多次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保问题。过去10年来,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在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取得进展,对生态保护和环保投入的力度都不断大。
2005年,中国在污染防治的投资达到GDP的1.31%,即2388亿元人民币(约480亿新元)。他表示,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做到这样的投入比例殊为不易。
配合昨天的世界环境日,国新办也发表《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总结过去10年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