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透明的社会他律,

实现组织的自律和良性发展!

帮助默默坚持的诚信者!

用信用手段增进民众福祉!

ICE8000中国地区诚信排名榜
简介
2006各省诚信排名榜
排名标准

欢迎光临!

 注: 本版本为公示版,正式版于公示期结束后公布
word版下载

ICE8000 国际信用标准体系公益性信用评价系列

ICE8000 国际信用标准体系

2006中国省级地区诚信排名报告

报告单位:

世界信用组织(WCO)

版本说明:

本版本为公示版本,于 2006 1 15 日发布,请各界人士于 2006 2 6 日之前对报告提出异议,协会没有接到异议的,于 2006 2 6 日公布正式版本。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世界信用组织(WCO)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免费使用和传播。在传播中擅自串改本报告数据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世界信用组织(WCO)

2006年1月15日

ICE8000 国际信用标准体系

—— 2006中国省级地区诚信排名报告

第一章 2006中国省级地区诚信排名实施背景

  一、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及地区诚信排名标准简介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是世界信用组织(WCO) 和国际诚信企业协会 [ICEA] 颁布的在全球范围内通用的信用评价、信用监督、信用信息传播、专业人员资格评定的系列标准,属于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制定的国际普适性标准。 ICE8000 族标准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诚信和降低社会经济交易成本而发布的,以其评定和监督的公正、公开性和对失信违约行为快速、严厉地惩罚而闻名,它是对各类组织诚信程度的一种认可、促进和保证,是经济交易或其他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石。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并 不对组织的产品、服务提出具体的性能和技术指标要求 而是要求组织对产品、服务的质量与缺陷向客户与社会负责,在销售或服务过程中,都要诚实信用,不得欺骗和误导客户。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 也不对组织的产品、服务的中间过程进行关注 ,而是对组织的承诺和承诺履行的结果进行关注。

  《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地区诚信排名与监督标准》,是ICE8000族标准当中一个公益性信用评价标准,其主旨是 :为了对各个国家与地区进行客观的、整体性的信用评价,帮助各个国家与地区按照科学的方法完善本国家与地区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度,降低交易成本 。

   二、 ICE8000地区诚信排名标准的原理

   1.一般情况下,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传播能够压缩失信者与骗子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减少失信行为、促进社会诚信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信用信息收集得越完整、传播的速度越快,失信者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越小,失信成本越高,失信行为与骗子越少,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诚信度越高。

   2.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未得到处理和解决的失信行为越多,失信成本越低,继续发生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社会诚信度越低。

  3.一般情况下,对失信者的社会惩罚力度越大,失信成本越高,失信行为越少,社会诚信度越高。

  4.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诚信单位越多,所占比例越大,社会诚信度越高。

  5.一般情况下,地方保护观念使得国家机关等组织试图掩饰失信行为,但掩饰失信行为比失信行为本身更不利于社会诚信度的提高。

  6.一般情况下,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国立医院、国立学校等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对社会诚信度的损害更大。

  注:本文中所称“失信成本”是指组织和个人从事失信行为所要付出的事前、事中、事后物质与精神代价总和。

  三、 ICE8000地区诚信排名标准的程序

  第一步,信用信息征集;

  第三步,计算信用积分,确定排名名次,撰写排名报告;

  第四步,公示,将排名报告对外公示,公示期一般不低于 20日,公众可以对公示情况提出异议和证据;

  第五步,核实,对公示期内收到的异议情况进行核实,根据核实情况调整排名名次,将核实情况写入排名报告;

  第六步,公布排名结果。

  四、本次诚信排名报告的意义

  本次排名报告是严格按照 《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地区诚信排名与监督标准》制作的,是世界信用组织(WCO) 发布第二次(首次2005报告于2006年1月6日发布)关于中国省级地区的排名报告。本次排名报告比2005年报告更加完善、科学,更接近于客观实际。

  对中国各省级地区进行诚信排名,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中国各个省级地区的信用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中国各个省级地区的地方保护观念 ,同时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方向和揭开新篇章。

第二章 诚信评分标准

  名词解释与约定:

  1、国家机关: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如人大、政府、法院等。

  2、国立事业单位:指国家创办的,以发展某一特定事业为目的的组织,尤其包括 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 国立学校、国立人才交流中心等国立中介机构;尤其不包括已经完全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

  3、 国家公职人员:是指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职人员。尤其不包括失信行为与职权无关的国家公职人员。

  4、 企业、其他组织:指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以外 的各类组织。

  5、个人:不含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职人员。

  6、较可信级别信用信息是指通过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或诚信评级的单位、诚信级别在B级以上(含B级)的个人发布的信用信息。

  7、可信级别信用信息是指ICE8000国际信用机构发布的信用信息。

  各省信用积分以 2006年元月1日至12月31日的ICE8000黑名单信用信息库、内部信用信息库、信用预警信息库、公开投诉信用信息库的有效数据为计算依据,计算标准为:

  一、以下指标反映该省区域内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传播的速度和保存的完整性,反映企业和个人的失信成本。

  项 1, 本省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无明确失信者的加 1分。

  加分原因:本省的国家机关和媒体公布本省的失信信息,说明该地区国家机关、媒体对本省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失信行为不掩饰、不保护,进行了处理,失信者受到了惩治;同时也说明信用信息收集得较完整、传播得较快。

  项 2, 本省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有明确失信者的,每条加 2分。

  加分原因:项 1的加分原因;有明确失信者的信用信息比没有明确失信者的信用信息,对人们提示作用更大,对失信者的惩罚更大,所以项2分值比项1分值更大。

  项 3, 针对本省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的有效内部投诉信息(指较可信级别和可信级别,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或修复的内部信用信息)、有效信用预警信息(指较可信级别和可信级别,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的信用预警信息)、有效公开投诉信息(指已按程序公开,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的公开投诉信息),每条减 3分。

  减分原因是: 这些都是未得到有效、及时处理的失信行为,失信者仍在受益,失信行为的受侵害者仍未得到物质或心灵的补慰,这些失信行为和失信者侵蚀人们对诚信本身坚持的信心。

  项 4, 本省以外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的黑名单信息,每条减 4分。

  减分原因:本省以外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本省的黑名单信息,说明该地区对失信行为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进行了掩饰和保护,失信行为的受害人不得不到该地区之外寻求救济手段。

  二、以下指标反映该省区域内有关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的不良信用记录传播的速度和保存的完整性,反映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成本。

  项 5, 本省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无明确失信者的加 500分。

  加分原因:本省的国家机关和媒体公布本省的失信信息,说明该地区国家机关、媒体对本省的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失信行为不掩饰、不保护,进行了处理,失信者受到了惩治;同时也说明信用信息收集得较完整、传播得较快。另外,对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失信行为不掩饰、不保护对社会诚信度促进更大,所以项 5 比项 1 分值更大。

  项 6, 本省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的黑名单信息,信息中有明确失信者的,每条加 1000分。

  加分原因:项 5的加分原因;有明确失信者的信用信息比没有明确失信者的信用信息,对人们提示作用更大,对失信者的惩罚更大,所以项6分值比项5分值更大。

  项 7, 针对本省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的有效内部投诉信息(指较可信级别和可信级别,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或修复的内部信用信息)、有效信用预警信息(指较可信级别和可信级别,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的信用预警信息)、有效公开投诉信息(指已按程序公开,且在排名信用记录所属期间尚未删除的公开投诉信息),每条减 1500分。

  减分原因是: 这些都是未得到有效、及时处理的失信行为,失信行为的受侵害者仍未得到物质或心灵的补慰,这些失信行为和失信者侵蚀人们对诚信本身坚持的信心。对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国立医院、学校等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务人员的失信行为减分高,是因其失信行为对社会的伤害更大,所以项 7分值低于项3分值。

  项 8, 本省以外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的有关本省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的黑名单信息,每条减 2000分。

  减分原因:本省以外的国家机关、媒体等单位公布本省的黑名单信息,说明该地区对失信行为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进行了掩饰和保护,失信行为的受害人不得不到该地区之外寻求救济手段。对政府等国家机关和国立医院、学校等国立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与职权相关的国家公务人员的失信行为减分高,是因其失信行为对社会的伤害更大,所以项 8分值低于项4分值。

  三、以下指标反映 该省区域内有真正诚信意愿的单位数量。

  项 9, 按本省内建立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档案并作出附加CS条款公开已立信单位的总数,每个加1分。

  加分原因:建立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档案并作出附加CS条款公开已立信单位有较高的诚信意愿。

  项 10 ,按本省内现有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评级的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总数,每个加50分。

  加分原因: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评级的单位有非常高的诚信意愿,并建立了一定的诚信制度,所以项10分值大于项9分值。

  项 11 ,按本省内现有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评级的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的总数,每个加100分。

  加分原因: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诚信评级的单位有非常高的诚信意愿。由于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的诚信对地区的诚信度影响更大,所以项11分值高于项10分值。

  项 12, 按本省内现有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的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总数,每个加500分。

  加分原因: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的单位有非常高的诚信意愿,并建立了实现其诚信意愿的管理制度。由于通过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单位建立实现其诚信意愿的管理制度,所以项12分值高于项10分值。

  项 13, 按本省内现有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的总数,每个加1000分。

  加分原因:通过 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信用评定的单位有非常高的诚信意愿,并建立了实现其诚信意愿的管理制度。由于国家机关和国立事业单位的诚信对地区的诚信度影响更大,所以项13分值高于项12分值。

  四、以下指标反映该省区域内诚信自律的信用机构数量

  项 14, 按本省内现有的 ICE8000国际信用机构总数,每个加800分。

  加分原因: ICE8000国际信用机构的执业行为,受ICE8000国际信用标准体系职业道德和执业准则的约束,作为专业的反骗者,他们的存在会大大促进当地的社会诚信度。

  五、溯及历史信用记录积分

  项 15, 当前面各项积分总和相同时,会出现名次相同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向以前溯及十二个月查询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积分计算标准与第一项相同;对于向前溯及十二个月后积分仍然相同的地区,继续向前溯及十二个月。溯及历史信用记录积分用于确定前面各项总信用积分相同时的名次,不加入总信用积分当中。

第三章 2006中国地区诚信排名榜

  注: 1 、本排名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2 、表中加减分项目的解释及意义请参见第三章相关内容。

名次

省份

有关企业(其它社会组织)、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传播的速度和保存的完整性

有关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的不良信用记录传播的速度和保存的完整性

诚信承诺和诚信自律单位的数量

总分

项一

项二

项三

项四

项五

项六

项七

项八

项九

项十

项十一

项十二

项十三

项十四

1

宁夏

3

8

0

-44

0

1000

0

0

0

0

0

0

0

0

967

2

西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青海

0

0

0

-12

0

0

0

0

0

0

0

0

0

0

-12

4

重庆

34

26

0

-84

500

1000

0

-2000

0

0

0

0

0

0

-524

5

河南

335

384

-3

-184

15000

12000

0

-30000

0

0

0

0

0

800

-1668

6

天津

7

14

0

-32

0

0

0

-2000

0

0

0

0

0

0

-2011

7

河北

204

226

-3

-160

4500

3000

0

-12000

1

0

0

0

0

800

-3432

8

贵州

15

24

0

-32

500

0

0

-4000

0

0

0

0

0

0

-3493

9

上海

117

134

0

-176

0

0

0

-4000

0

0

0

0

0

0

-3925

10

新疆

0

4

0

-56

0

0

0

-4000

0

0

0

0

0

0

-4052

11

甘肃

22

28

0

-68

1500

1000

0

-8000

0

0

0

0

0

0

-5518

12

内蒙古

4

4

0

-64

500

0

0

-6000

0

0

0

0

0

0

-5556

13

吉林

178

54

0

-40

1000

1000

0

-8000

0

0

0

0

0

0

-5808

14

云南

7

4

0

-36

0

1000

0

-8000

0

0

0

0

0

800

-6225

15

辽宁

23

16

0

-76

500

1000

0

-8000

0

0

0

0

0

0

-6537

16

北京

295

444

-3

-636

2500

1000

-1500

-12000

0

0

0

600

0

2400

-6900

17

海南

23

20

0

-124

1000

2000

0

-10000

0

0

0

0

0

0

-7081

18

浙江

172

156

-4

-204

500

0

0

-8000

0

0

0

0

0

0

-7380

19

黑龙江

19

18

0

-76

0

0

0

-8000

0

0

0

0

0

0

-8039

20

江西

6

6

0

-80

0

0

0

-8000

0

0

0

0

0

0

-8068

21

山东

348

100

0

-108

500

0

0

-10000

0

0

0

0

0

800

-8360

22

山西

39

20

-3

-144

2000

4000

0

-16000

0

0

300

600

0

800

-8388

23

广西

6

8

0

-68

0

0

0

-10000

0

0

0

0

0

0

-10054

24

四川

38

52

0

-120

1500

1000

0

-14000

0

0

0

0

0

800

-10730

25

福建

10

18

0

-120

0

0

0

-12000

0

0

0

0

0

0

-12092

26

陕西

33

42

-3

-140

1000

4000

0

-18000

0

0

0

0

0

800

-12268

27

广东

174

148

0

-224

1500

0

0

-14000

0

0

0

0

0

0

-12402

28

湖北

84

42

0

-104

1000

0

0

-18000

0

0

0

0

0

800

-16178

29

江苏

94

60

0

-124

2500

0

0

-20000

0

0

0

0

0

0

-17470

30

安徽

17

22

0

-104

2500

0

0

-22000

0

0

0

0

0

0

-19565

31

湖南

39

30

0

-156

500

1000

0

-26000

0

0

0

0

0

0

-24587

第四章 排名榜部分信息分析解读

  根据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宁夏、西藏、青海三省排名较前,与以下因素有关:

  1、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发达,经济活动较少;

  2、有关这些省份公开媒体报导较少,我们征集到的信用信息较少。

  二、重庆、天津排名较前,与该地区国家机关失信行为较少有关。

  三、河南排名较前,主要是因为该省主动揭露省内的国家机关、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

  四、大部分省份的诚信积分为负分,主要是因为该省掩饰省内国家机关、国立事业单位失信行为造成的。

第五章 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一、本排名报告存在着以下局限性,请读者注意:

  1、排名依据的信用信息为ICE8000信用信息库的信用信息,虽然我们一直在尽力搜集各类信用信息,但ICE8000信用信息库只能是客观存在信用信息的一部分。

  2、我们在为各个信用信息计算信用积分时,不免存在个别失误。

  二、由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内地制度不相同,与中国内地省份的诚信度没有可比性,所以本报告未对其进行排名。

  三、对于本报告的不足之处,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并不吝赐教, 电子邮件: fbj2010@163.com.

世界信用组织(WCO)

二○○六年一月十五日